風光天上來,電從空中走。曾經荊棘叢生、荒漠化嚴重的戈壁灘,變成了一片蔚藍的光伏海洋。依托豐富的光熱資源,青藏高原正孕育“綠能”無限的清潔能源產業(yè)。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有一大片風蝕丘陵狀的地貌,當地人把這里叫作塔拉灘。塔拉灘廣闊而又干旱,由三個臺階狀地形組成,人們分別叫作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臎?,曾是這里的代名詞。
狂風掠過戈壁,揚起沙塵。不到十年,眼前荊棘叢生、荒漠化嚴重的戈壁灘,變成了一片蔚藍的光伏海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輸送基地。
站在高處俯瞰位于共和縣塔拉灘的光伏產業(yè)園區(qū),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宛若披上一層深藍色鎧甲,一座座輸電鐵塔架起的電線縱橫交錯、密如蛛網,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天際線……
清潔能源的藍色海洋
2020年9月26日,伴隨著陣陣清脆的鞭炮聲,昔日塔拉灘戈壁的寂靜與荒涼瞬間被打破……由國家電投黃河公司負責建設的特高壓外送通道配套電源海南地區(qū)2200兆瓦5個標段光伏項目相繼并網發(fā)電。
位于三塔拉戈壁灘上的2200兆瓦光伏項目,是全球最大規(guī)模、最短時間建成的新能源發(fā)電項目,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共有5個標段、672個子陣、700多萬塊光伏板。
從2012年起,利用塔拉灘太陽能資源富集區(qū)的優(yōu)勢,青海海南州大力推進光伏產業(yè)發(fā)展,著力推進生態(tài)光伏園區(qū)建設,從此一個“清潔能源的藍色海洋”在這里誕生。
如今的塔拉灘告別了從前風沙裹挾的荒漠化土地,因為光伏電站的建立已變成碧草連片的生機之地。研究成果表明:光伏電站的建設,使晴天天氣下蒸發(fā)量減少50%以上,草原水源涵養(yǎng)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
走進有著“風車故鄉(xiāng)”美譽的共和縣切吉鄉(xiāng),仿佛步入了一個風車叢林。一臺臺“三葉草”高大風機,巍然矗立,它們就像風的種子,哪里有風,哪里就有它們安家落戶、生根發(fā)芽的身影。“三葉草”的日夜轉動,讓源源不斷的優(yōu)質綠色能源點亮千家萬戶。
“1分鐘,光伏發(fā)電9472千瓦時,風力發(fā)電3248千瓦時。”這是黃河水電公司在短短1分鐘所發(fā)出的新能源電能。
近年來,青海全力打造清潔能源示范省,依托豐富的光熱資源,孕育了“綠能”無限的清潔能源產業(yè),一批批致力于光伏、風電產業(yè)發(fā)展的企業(yè)落地青海,撬起發(fā)展“新支點”。
開啟智能化運維新模式
“你看,畫面上的就是千里之外柴達木盆地格爾木光伏電站的實時信息,通過大數據就可以對電站發(fā)電量預測等進行評估。”在青海省能源大數據中心,青海大唐新能源集控中心工作人員指著調出的實時信息圖表說。
據介紹,圍繞新能源發(fā)電企業(yè)降本增效和數字化轉型,青海省能源大數據中心提供集中監(jiān)控、數據轉發(fā)、集中功率預測等13類數據應用服務,實時處理、存儲、分析新能源電站最小顆粒度數據,實現從電站運行、檢修運維到生產管理的多環(huán)節(jié)智能管控,自動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過去1座電站需要7~8個人運營維護,而通過大數據中心的幫助,電站現場進入了‘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運維模式,運維人數減少至2~3人,平均一個電站每年節(jié)省人工成本50萬元,減少整體運行成本40%以上。”青海大唐新能源集控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說,新能源電站進入智能化、數字化運維新模式。
目前,青海省內21家發(fā)電企業(yè)、206座清潔能源電站已入駐青海省能源大數據中心,總裝機容量達6310.23兆瓦。大唐、三峽、魯能、綠電等7家新能源企業(yè)47座電站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運行模式。
針對清潔能源“消納難”“外送難”“調峰難”,青海組織新能源發(fā)電企業(yè)與大用戶直接交易,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同時持續(xù)開拓省外電力市場,去年外送清潔電力100億千瓦時,首次實現電力凈輸出。
風光天上來,電從空中走。2020年建成世界首條專為清潔能源外送的特高壓通道,成為國家構建“十三五”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典型實踐。從此,青海“綠電”通過1500多公里的“電力天路”源源不斷送往中原大地,每年可向河南省輸送清潔電量400億千瓦時。
近日,國內首次由儲能電站與集中式光伏電站之間開展的調峰輔助市場化交易合約在西寧簽訂,這是青海在儲能領域以市場培育形成共享模式的探索。“依托這個平臺,我們建立儲能與電網互動的數據共享網絡,有效緩解清潔能源消納困難。”青海省能源大數據中心總經理張節(jié)潭說。
名副其實的“光熱之都”
在臂攬800里瀚海戈壁的柴達木盆地,可用荒漠化土地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無人問津的大漠戈壁也在清潔能源快速發(fā)展的勢頭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高聳的風力發(fā)電設施,以及綿延如海的蔚藍色光伏、光熱發(fā)電設備,抹去了昔日里的荒蕪。
青海中控太陽能發(fā)電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工程師劉文闖回憶起當初的情景時這樣說,“廠區(qū)選在離市區(qū)幾十公里外的大片荒漠中,氣候干燥很難適應,周邊的配套設施也沒有現在完善,但太陽能就需要這樣遼闊、干燥的地域。”
刺眼的陽光,曬黑了臉、灼脫了皮。青海德令哈工業(yè)園內正在忙碌的中國電建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員工們,對高原陽光既怕又愛。由他們一手建設的我國首個大型商業(yè)化光熱示范電站——中廣核50兆瓦光熱項目,一排排巨大的槽式集熱器,25萬片玻璃鏡子像向日葵一樣正對著太陽。
“它利用熔鹽實現光熱儲能,無論陰雨天還是夜晚,都能連續(xù)穩(wěn)定發(fā)電。”項目經理李會剛介紹說,“這個工程年發(fā)電量近2億度,與火電比,每年可節(jié)約6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4200畝。”
“2020年,青海清潔能源發(fā)電量84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7%,清潔能源發(fā)電量占總發(fā)電量的89%。”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主任方保民介紹說。
從茫茫遼闊的共和盆地塔拉灘到800里瀚海戈壁的柴達木盆地,從百兆瓦太陽能發(fā)電實證基地到德令哈50兆瓦光熱項目,從綠電7日的實施到綠電15日全清潔能源供電的實現,如今的新能源發(fā)展已成為青海最耀眼的“金名片”。
原標題:“不毛之地”緣何成為新能源企業(yè)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