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其他閃爍的紅色警報:漢能薄膜發(fā)電集團去年的應收賬款猛增86%,達到43億港元,而其母公司占用了該款項的約一半。
另一個紅色警報:一年前,漢能薄膜發(fā)電集團九龍總部只是李河君的漢能控股集團一個不起眼的子公司,最開始是一家有超過6兆瓦項目的水電大壩運營商。
接著是:該集團并不滿足于特斯拉的克隆運作模式,而是傾向于走諾華公司的并購之路:集團自2009年開始投資薄膜發(fā)電技術領域,從2012年開始收購了四家海外公司——美國生產(chǎn)商Global Solar Energy、Miasole、Alta Devices和德國的Q-Cells。
然后是:當《金融時報》在3月25日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表示漢能的股價往往會在交易日的最后30分鐘上漲,漢能集團發(fā)表聲明譴責文章在“含沙射影”。
不是所有人都被這史詩級的謊言給欺騙了:香港里昂證券(CLSA Asia-Pacific Markets)分析師查爾斯-永茨(Charles Yonts)和劉夏宗(Johnny Lau)直言股票被捧得過高。彭博太陽能產(chǎn)業(yè)分析師主管Jenny Chase在3月6日發(fā)布報告稱,漢能股份的走高沒有可靠的技術面支撐,而且它也無法提供與當前價格相匹配的基本面的信息。
但自相矛盾的是,公眾對漢能股份的劇烈漲勢勢越擔心,股價反而越走越高——直到5月20日清早,李河君奇怪地缺席了集團年會。
據(jù)《華爾街日報》回憶道,在當天集團宣布將在星期三上午10點在香港舉行年會的消息發(fā)布前刻,股票的交易變得猛烈起來。該報談道:“那時股票交易非常猛烈,數(shù)百萬股票在片刻間從買家到了賣家的手中。最后,賣家需要賣出的股份比買家的需求要超出很多。”
《華爾街日報》進一步回憶道:“在上午10點17分23秒,有4.26萬股賣單掛在當時的市價6.80港元的水平,有兩筆交易在稍稍更低的水平成交了,不過隨后有交易員在低于市價48%的位置成交,導致股價跌至3.45港元。”
這種市場微觀的動作對于頻繁進行零對沖的投資者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在幾乎所有HFT股票中都會周期性和難以預料地出現(xiàn),比如說在2010年5月6日,整個市場都發(fā)生了這樣的行情。
正如市場數(shù)據(jù)研究機構Nanex創(chuàng)始人Eric Hunsader所言:“大量的賣家不留余力地出手導致市場泡沫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