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匣電池”是不是噱頭大于實際?
何為“彈匣電池”?相信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的朋友一定會和我有一樣的疑問,又是一種新的電池種類?實際上,它是廣汽埃安發(fā)布的新的電池系統(tǒng)安全技術,可以理解為將電芯放入類似“彈匣”的安全艙里,是提升電池包整體安全的一種技術。
大家都知道,現(xiàn)在市面上乘用車的動力電池主要有三元鋰和磷酸鐵鋰兩大類。兩者根據(jù)不同的特性,形成了分庭抗禮之勢。不過單從安全性來說,磷酸鐵鋰電池因其耐熱溫度更高,相對來說更安全一些,在這點上磷酸鐵鋰電池的風頭確實蓋過了三元鋰電池。尤其是隨著高鎳配備的三元鋰電池的推出,其不穩(wěn)定性和較差的耐熱性,讓不少人將三元鋰電池和不安全劃上了等號。
一組數(shù)據(jù)來展示彈匣電池技術安全方面的能力,電芯耐熱溫度提高30%,相鄰電芯不容易發(fā)生熱失控散熱面積提升40%。上殼體耐溫達到了1400攝氏度以上,及時速冷降溫散熱效率提高30%,第五代BMS系統(tǒng),24小時、每秒10次采集數(shù)據(jù),一有異常就能自動啟動自救速冷系統(tǒng)。
從上述舉例來看,很多廠商都在提升電池包整體安全性上做了努力,當中最重要的難點是如何平衡安全性、能量密度和成本問題。正如上面所說的通用在每兩片電芯之間加入水冷板,這無疑會增加電池包整體的重量,增加傳感器、增加隔熱材料,這些無疑都會“侵占”電池包的體積,那同等大小的電池包內(nèi)電池的容量就會變小,續(xù)航里程就會受到影響,這才是行業(yè)內(nèi)的難點所在。
雖然廣汽埃安沒有公布具體是如何實現(xiàn)加強安全性能的同時,能量密度還能提高。不過業(yè)內(nèi)不少專家認為,它大概率還是要通過整包的排布優(yōu)化,來實現(xiàn)這種能量密度的提高。無論如何,從結果上看,我們消費者還是希望能提升安全性的同時,也不犧牲續(xù)航和提高成本。
●為什么都和針過不去?
看到這個試驗,我們會不自覺地想到比亞迪刀片電池的針刺試驗,同樣是給電池起了新名字,然后用針去刺,但不同的是比亞迪是用單體電芯來做針刺試驗,點擊傳送門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對刀片電池針刺試驗的詳細解讀。寧德時代也針對電池包做過針刺試驗,那我們不禁要問針做錯了什么?為什么都要和針刺過不去?
枝晶體是鋰離子電池的“副作用”,它是能穿透電池正負極之間的隔膜,引起電池內(nèi)部短路的。針刺試驗則可以驗證電芯內(nèi)部短路后,電芯熱失控的擴散情況。
所以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單體電芯也好整個電池包也罷,針刺試驗從來都不是看針刺是否能引起熱失控,因為它本身就是在模擬短路狀態(tài)下,熱失控的程度以及看能不能將熱失控控制住做到不擴散。
●刀片電池就此涼涼了?
彈匣電池的針刺試驗一發(fā)布,就有人將它和比亞迪刀片電池的試驗做對比,一種觀點是“彈匣電池讓三元鋰電池通過了測試,刀片電池就要涼了。”另一種觀點是“刀片電池測試的單體電芯的安全性,而彈匣電池用的是整個電池包,是偷換了概念。”
編輯點評:
不吹不黑的說,彈匣電池雖然沒有帶來三元鋰電池體系和本質(zhì)上的技術突破,但將整包電池安全性提升了一個臺階。其實無論電池包被冠以什么名字,是磷酸鐵鋰電池包還是三元鋰電池包,只要大家關注的重點在于安全性,廠商愿意在這些看不見的地方下功夫,就是消費者的“福音”。同時,這也說明國內(nèi)電動車并沒有進入“閉眼狂奔”的階段,而這才是行業(yè)良性發(fā)展該有的樣子。
原標題:超級播報:三元鋰電池從此“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