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材料與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將這一過程稱為“流體強化晶體工程”(FLUENCE)。
“我們分別使用了供體和受體聚合物材料——即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在涂布期間利用微米級耙子爬梳,可使所用的模型系統(tǒng)效率倍增,”SIMES成員之一的華裔教授鮑哲南表示。
現(xiàn)在一般都會為全塑料太陽能電池選擇使用聚合物,因為聚合物較不會聚集,即使產(chǎn)生的激子也很少會是易于聚集的聚合物。然而,利用這種FLUENCE技術,可 讓太陽能電池利用聚合物實現(xiàn)聚光功能——每個光單位所產(chǎn)生的激子(電子/電洞對),從而優(yōu)化轉換效率,使其輸出功率較傳統(tǒng)的涂布方式增加一倍。
柱狀豎立的1微米間距“流體強化晶體工程”或FLUENCE“耙子”的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
“這種微米級的耙子可加以調諧而與現(xiàn)存的聚合物配方共同作業(yè)。然而,根據(jù)所使用的聚合物系統(tǒng),耙子的效應也有所差異,但在聚合物傾向于聚集成一大塊的情況下最有效。它可利用顯微級的耙子使其分散成小塊,實現(xiàn)更有效率的激子解離,”鮑哲南說。